编者按
在呼伦贝尔草原的岁月长河中,七千年前的哈克文化如深埋土层的陶片,慢慢焐热了一方土地的精神密码。先民们用石镞丈量晨光,以玉斧劈开蛮荒,凝结出纯朴善良的生命情怀、坚韧顽强的生存智慧、团结互助的族群温暖、挺膺担当的责任传承以及在时光中孕育的多元共促的格局与勇毅前行的力量。
从草甸穹庐到都市霓虹,石镞的斑驳与玉斧的温润从未褪色,哈克文化精神始终如涓涓细流滋养着这片土地的文明根系。当七千年的文明星火与现代生活相拥,“坚韧顽强、纯朴善良、团结互助、挺膺担当、多元共促、勇毅前行”的哈克文化精神在传承中发展、弘扬,像生生不息的火种,被代代传承,更在新时代的晨光里迸发出灿烂的光芒。
哈克文化,以“石镞为骨玉器为魂”的草原文明,将远古渔猎智慧淬炼出独特的精神基因,镌刻在中华文明的宏大谱系之中。
展开剩余79%细石为脉:草原文明的基因链条
1985年发现的哈克遗址,细石器出土逾万件,其种类之丰、工艺之精令人惊叹。盈寸之间的三角形石镞,边缘布满细密的压剥痕迹,苏醒于哈克先民的指腹。这些细微的文化密码,刻画着草原文明的破晓,孕育出游牧文明的光辉。
哈克遗址出土的玉璧
哈克细石器跳出工具的属性,更是文化基因的载体。细石器用刃口记录着与自然共鸣的频率,映照着草原先民的坚毅勇敢与团结和谐,折射出草原先民的生态智慧。那些嵌在木柄中的石镞,划出文明的年轮。时光摩挲的刮削器的凹痕里,回荡着石器时代的心跳。这些沉默的文化密码携带者,用石器特有的语言,将人类与草原的共生智慧写入文明的基因链条。
玉启新章:精神世界的觉醒之路
哈克墓葬中出土的璧、环、斧、珠等玉器,使得中国北方玉器起源史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温润的玉器,成为哈克先民精神世界的具象表达。
哈克遗址出土的玉人面
玉器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结构的变革,墓主随葬玉器的多寡差异,暗示着早期社会的等级分化。在哈克遗址中,那些未经使用痕迹的玉斧、玉璧等礼器,正以静默的姿态诉说着“惟玉是礼”的精神内核。而玉斧的非实用性特征,更是表明其已从生产工具升华为权力与身份的象征。
穿越七千年的温润器物,不仅是文明的时空坐标,更是人类精神觉醒的物证。这种“以玉载道”的文明基因,最终汇入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在“郁郁乎文哉”的周礼中绽放,在“君子比德于玉”的哲思中长存。哈克玉器的考古发现,不仅改写了北方玉器史,更在人类文明起源的堪舆图上,标注出一颗璀璨星辰。
文明交响:草原与中原的对话
哈克文化的细石器与玉器,是草原文明的独白,是跨地域文明交响的见证。《孔子家语》中“楛矢石砮”的故事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鲁国曾见隼鸟被楛矢射中”,典籍中记载的石砮形制与哈克遗址出土的细石器如出一辙,是草原与中原文明对话的具象投射。这种跨越三千年的文明呼应,印证着草原细石器文化对中原礼制文明的深层滋养。
哈克遗址出土的玉斧
哈克遗址的墓葬群中,彩陶的惊鸿掠影打破了人们对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的固有认知。这些首次发现于呼伦贝尔草原的彩陶碎片,其红地黑彩的几何纹与仰韶文化彩陶有着微妙的基因相似性。这并非技艺的传承,而是两种文明“各美其美”的自主选择。这样的不谋而合,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美美与共”的核心理念。
解封了古老物质证言的哈克遗址地层,叠压着文明演进的密码,解密出呼伦贝尔草原不仅是细石器时代的文化摇篮,更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文明源头。从拓跋鲜卑的“嘎仙洞祝文”到契丹的“木叶山祭天”,从鲜卑的“鲜卑山之歌”到蒙古的“敖包祭祀”,这些文化传统都能在哈克遗址的考古发现中找到精神原型。
哈克文化作为北方游牧文明乃至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共祖”和“根系”,其多元性使得北方游牧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文化自觉,以开放包容的文明特质,在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中成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克文化:文明驿站的永恒回响
在哈克文化的精神图谱中不难看出,七千年的演变形成了哈克文化精神,压剥石器的流光里迸溅出“坚韧顽强”,琢磨的玉器里浸润着“纯朴善良”的底色,“团结互助”在聚居生活的炊烟里升腾,抵御侵蚀的生存智慧里闪耀着“挺膺担当”,“多元共促”在文明的摇篮里孕育生发,草原丝路上镌刻着“勇毅前行”的足印。
哈克遗址出土的玉斧
当我们站在文明交汇的坐标上回望,哈克文化恰似中华文明的驿站,细石器铺就的技术之路,玉器承载的精神之光,在此汇聚成照亮中华文明进程的火炬。“哈克文化”精神浸润在呼伦贝尔这片大地的土壤之中,化作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在接续传承中推动海拉尔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书写新的文明传奇。
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配资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